廉洁典型故事丨廉洁奉公——周恩来
发布时间:2024-10-29 动态浏览次数:30

周恩来总理廉洁奉公,以廉洁自清的气韵彰显党政之风,用无私奉公的品质建立人民之信,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,一举一动长思百姓冷暖。陈毅曾称赞:“廉洁奉公,以正治国者,周总理也。”周总理一生在爱国、爱党、爱人民中克己持自、廉洁奉公的故事,化为滋润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心灵甘露,让我们在回顾峥嵘岁月中牢记初心使命、砥砺前行。

长征拒拿百姓事物: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。”

在长征期间,由于粮食匮乏、物资短缺,长时间的挨饿使同志们十分担心周恩来的身体健康。魏国禄等同志最终决定只好挨家挨户地去寻找粮食,终于在一户人家的灶台上发现了两碗苞米饭和十个鸡蛋,但是此时主人并不在家,于是他们决定“先拿着食物回去煮好了给周副主席吃了再说,然后再给这家农民付钱。”

没成想,周总理正色拒绝:“不行,你们从哪里拿来的,赶快送回哪里去,随便拿老百姓的东西,违反革命纪律,要好好检讨。”拿老百姓的东西是革命纪律绝对不允许的。见几个警卫员都不好意思地羞愧低头,周恩来继续说:“我们是党领导的工农红军,是人民的子弟兵,每个同志都应该严格地执行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’,绝不允许乱拿群众一针一线,在任何时候、任何环境中,都必须牢牢记住,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向群众宣传,粉碎敌人的反革命宣传。”

图1: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

拒进西花厅:“我不进,那不是我的家!”

新中国成立后,西花厅作为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的工作处所和居室,朴素幽静、陈设简单。年久失修的老屋,每逢雨水天气,就阴暗潮湿,青苔复生,不免损害总理健康;即便有关部门多次提出修缮,总理也都拒绝改善自己日夜生活的居处。

直到秘书何谦以需要保护文物之由,向周恩来总理建议维修西花厅之时,总理才点头应允,并且提出了具体要求:“哪里坏了修哪里,绝不能铺张浪费。”待周恩来外出视察归来,却见西花厅潮湿青砖转为全新地板,发霉旧毯变为焕然新毯,破损漏风的窗户也挂上了厚实保暖的呢子窗帘,还添置了两把沙发家具,同时重新油漆了老旧斑驳的房梁。总理变色怒道:“谁让你们添置这些东西的!为何这样铺张!”

其他人赶来劝阻,他说:“我不进,那不是我的家!”后来,工作人员把西花厅能够搬走的东西全部搬走,周恩来这才回到了西花厅。为了此事他还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多次检讨自己,并教导秘书说:“我身为总理,带一个好头,影响一大片;带一个坏头,也要影响一大片。你们花那么多钱,把我的房子搞得那样好……这样一级学一级发展下去怎么得了?”

图2:西花厅

用自己薪水支付老家送礼:“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。”

1961年,淮安县委想要解慰总理的思乡之情,为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送去了许多土特产和工艺品,包括藕粉、茶馓、莲子、丝织物品等。周恩来让助理赵炜给淮安县委写了一封信:“你们对周总理和邓大姐的热爱和关怀他们是知道的,但是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,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收礼的情况下,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。现在周恩来和邓大姐从他们的薪金中拿出100元寄给你们,以便偿付藕粉、馓子、莲子、工艺品的价款,至于其他的丝织品,等以后有便人再带给你们。”总理并指示将关于中央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寄给淮安。

周恩来始终坚持勤俭节约、艰苦朴素,廉洁奉公、以正治国。他总是强调:“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,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,甚至过了,觉得少一点好,人家分给我们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。”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,秉公办事才能赢得人心。人民总理爱人民,人民总理人民爱,总理和人民同甘苦,人民和总理心相连。


来源:中山大学纪委       

供稿:纪委办公室